照片中,王夏颖盘腿坐在床上学习。阳台改成的小隔间里,阳光从高高的窗口照进来。难以想象,这样一个花季女孩,一家4口蜗居在7平方米的地下室,虽然双耳听力渐失,却以熬夜苦读保持着优异成绩。
艰难困苦,玉汝以成。生活砥砺过,疾病打磨过,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女孩,也一定能够从容面对,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,不管是成为一名手语老师,还是成为一名医生。
带来成功的,却并非是艰难困苦,而是个人顽强的努力。报道中,夏颖坚强、乐观,即使因疾病掉眼泪,也是为了听不清老师讲课。点灯夜读、凉水冲脸,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,没有倍于常人的付出,怎么会有满墙的奖状?王夏颖的考场作文名为《凝聚》,父母给她做“耳朵操”的细节,也让外人看到这个家庭爱的氛围——这也是夏颖勇气和力量的来源。
我们身边,有很多王夏颖这样的孩子。摆菜摊的夫妇,就与儿子挤住在社区的地下室;保洁阿姨急匆匆回家,为了让女儿放学后吃上可口的晚餐;修自行车的小伙子,身边总有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在玩耍。据统计,全国随父母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,已有1403万之多。
这1403万个孩子,都像王夏颖一样,有青春的笑脸,有梦想、渴求和希望;也都像王夏颖一样,缺少宽敞的住所,没有时髦的苹果牌随身听和日本的游戏机,难得吃一次哪怕是垃圾食品的洋快餐。甚至,他们还走不进明亮宽敞的教室,只能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翻开课本。
孩子毕竟是孩子。王夏颖是一个特例,可能还有一千万孩子,不如王夏颖坚强,不如王夏颖成熟,甚至也不如王夏颖健康。城市中很多农民工家庭,也难有王夏颖家这样精神上的和谐与美满。有时候,他们会意志消沉;有时候,他们会难抗诱惑。然后流连于网吧,徘徊在街头,看不清也找不到人生的道路。
我们感佩于王夏颖的努力与坚强,但这更提醒我们,要更多关注王夏颖这样的孩子。或许,媒体报道之后,王夏颖个人的境遇会有所改变,有更好的助听器,联系到聋哑学校,接着在北京上高中和大学。
然而,媒体关注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,个案报道带来的改善难以惠泽更大的人群。成功也不仅仅系于个人的努力,还需要整个社会制度化的支撑。如何推倒城市学校中无形的围墙,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?如何提高保障水平,让他们在健康受到威胁时,也敢于走进医院的大门?如何把他们从户籍的限制中松绑,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发展空间?这些,都是王夏颖们对城市的拷问和期待。
“母女俩推着自行车从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走出来。外面阳光灿烂。”期待阳光般的公平正义,照亮所有“只有一个高高的窗户可以透气”的地下室。意昂代理
本文由:意昂体育照明导光管采光系统提供